輻射滅菌
輻射滅菌有兩種類型:
一是引起電離的X射線、γ射線,稱為電離輻射;
二是非電離輻射的紫外線、紅外線、微波、屬于電磁波輻射。
紫外線滅菌 紫外線是光譜中對生物危害最大的部分,是一種電磁輻射。它較γ射線的量子能小很多,不能引起被照射分子的電離,僅增加電子激發(fā)態(tài)。紫外光波長190-350 nm之間,其中波長為260 nm左右,對微生物的生物學(xué)效應(yīng)最大,為DNA及RNA的吸收峰。它使DNA的嘧啶基之間產(chǎn)生交聯(lián),成為二聚物,抑制 DNA的復(fù)制,導(dǎo)致突變或死亡。芽孢較繁殖體對紫外線有較強的抗性。但是,大部分受紫外線輻射損害的細菌在適宜的條件下,如溫度、可見光,細胞能修復(fù)損傷,恢復(fù)正常生活,這就是所謂的光復(fù)活現(xiàn)象。
紫外線消毒的效果與紫外線強度、照射時間、溫度與濕度等因素有關(guān)。
照射強度可用紫外線測強儀測定,紫外線強度與輻照時間的積為輻照劑量,即照射劑量(μWs/cm2)=紫外線強度(μW/cm2)×照射時間(s)
不同的紫外燈照射強度不同,直管式低壓汞紫外燈輻照強度為100μW/cm2以上(1m距離),H型低壓汞紫外燈在同等距離照射強度為200μW/cm2以上。同一紫外燈照射時間延長,則輻照劑量增加,效應(yīng)增強。我國規(guī)定紫外燈照射強度距離1m處不低于70μW/cm2。
新的紫外燈殺滅葡萄球菌需60 min,使用6個月后需90 min,一年后需120 min。一般使用超過100h,則應(yīng)更換。紫外燈管要保持清潔,表面有塵土,降低滅菌效果。一般溫度以20~40℃,相對濕度40%~60%為宜。溫度低于10℃,相對濕度大于70%時,細菌對紫外線抵抗力增強,殺菌效果降低。在紫外線直射下,對眼、皮膚有損害。紫外線照射過程中產(chǎn)生臭氧,臭氧過多對眼及鼻腔有刺激,產(chǎn)生頭暈、胸悶、血壓下降。故對無菌室及凈化工作臺紫外線照射停止,稍等片刻,讓臭氧消散,方可進行實驗操作。
紫外線輻射的穿透力很弱,不能穿透正常的包裝材料,即使是一層薄的普通玻璃、塑料薄膜、紙等。因此,它主要用于無菌室、某些工作區(qū)的空氣滅菌、物體表面滅菌。特制的紫外線燈裝置,可用于水的滅菌處理等。
還應(yīng)指出,在實踐中,例如在無菌室、無菌柜、凈化工作臺、工作室及車間安裝紫外線燈,一般僅起殺死空氣中一部分微生物的作用,而不能起到完全滅菌的作用。